首批“阳江制造”海底电缆在“家门口”启航 助力青洲海上风电场建设
近日,装载阳江首批本土生产下线”轮,缓缓驶离阳江港J13码头。这批重量约1000吨、长约24千米的3芯66千伏交流海底电缆,将用于青洲五海上风电场项目施工。该批货物的生产与出港,标志着阳江风电产业从项目开发向核心装备自主化生产延伸,让风电场项目建设产业链条更加齐全,并成功实现了“本土生产、家门直达”的重要突破。
据了解,青洲五海上风电场项目是广东省重点绿色能源工程,位于阳江市西南海域,总投资超200亿元,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,项目竣工后,预计年均发电量39.31亿千瓦时,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3.91万吨,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、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备极其重大意义。海底电缆是海上风电系统的“血管”与“神经”,承担着稳定传输电能、传递设备正常运行和环境监视测定信号等核心任务,技术方面的要求较高,需确保在复杂海洋条件下长期可靠工作,以前需经广东省外转运到阳江。近年来,阳江市依托临港优势,全力支持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,慢慢的变多的风电设备设施实现本地化生产。这批由阳江本土制造和发运的、用于青洲海上风电场项目的海底电缆,运输距离和周期大幅度缩短,由以往的10天压缩至1天,加快了广东省海上风电场项目的建设进度。
“我们以‘保通保畅、安全高效’为原则,强化通航安全管理措施,助推港口和船舶运营效率提升,助力企业降本增效。”阳江港口海事处相关负责的人介绍,在该批货物发运前,阳江海事部门主动与货主、船方、码头建立联系,打出 “精准服务 + 科技监管” 组合拳,为该批货物的安全出港“量身定制”保障方案,开通船舶进出港查验“绿色通道”,优先安排“建基5002”轮进出港和装货。在该船进出港期间,海事部门还通过智慧海事平台、CCTV视频监控等实时追踪船舶动态,派出海巡船艇进行现场护航,利用甚高频电话提醒周边船舶保持安全距离,保障该船安全航行。
近年来,阳江港航经济与风电产业相互促进,一同推动区域发展。一方面,便捷的港口运输降低风电设备的运输成本与难度,保障风电建设项目时效,推动风电产业链发展升级;另一方面,大量风电设备运输需求带动港口物流、仓储等产业,提升港口吞吐量。未来,随着阳江风电产业持续壮大,二者的协同效应将愈发显著,一同推动阳江经济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征程 。